Currently browsing

Page 7

24 March: Undisciplined Desire: Architects in the City

On 24 March, we will be continuing our Spring 2015 public program with a talk by Prof. Dana Cuff, Director of cityLAB-UCLA and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e.This lecture will unpack the recent love affair between architects and the …

9 March: ‘The Grand Projèt’

On 9 March, we will be continuing our Spring 2015 public program with a talk by Prof. Ir. Kees Christiaanse, Architect and Urban Planner, Future Cities Laboratory Programme Leader, founder and partner of KCAP at 7:00pm. He will explore …

2 February: ‘Towards a Theory of Earliness’

On 2 February, we will be kicking off our Spring 2015 public program with a talk by Eva Franch i Gilabert, Executive Director and Chief Curator of The 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at 7:00pm. She will …

7月31日: “城市化中国:历史、当下与未来”

本周四下午在港大上海中心“城市化中国:历史、当下与未来”论坛,由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中外名学者将进行十余场演讲与对谈。讲座免费/英文 时间:下午2开始 地点:北苏州路298号近四川北路,10号线天潼路 电话:021 6307 7018 演讲嘉宾与主题安排: 2点 昨日之城:当代都市之历史 主持人:Alison Isenberg,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 嘉宾:Janet Chen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上海的城市历史与不安” Huo Li教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走向集中城市化:建国初期30年的城市与规划政策” Kosei Hatsuda教授,东京大学建筑学院 Shin Nakajima教授,东京大学科技研究中心 “西方之外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日本与东京” Juan Du教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深圳,一个当代城市被遗忘的过去” 5点15分,老城新造:通信,交通与住房 研究生论坛: 主持人:Keith Wailoo,副院长,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院与Woodrow Wilson学院 参与者:Sean Chen,WWS学院 “数字城市化:智能都市、大数据城市以及城市数据信息设施构建” Lily …

31 July: Urbanization in China: Past, Present, Future

On 31 July, HKU/Shanghai Study Centre will host a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Princet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tl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Past, Present, Future’. Throughout the afternoon and evening, academics from all over …

7月23日: 城市形态组织

AASH 研讨会 7月23日,2014,星期三,2-6pm AA 上海暑期工作营 于上海香港大学学习中心举办 上海市 虹口区 北苏州路298号 研讨人: 2:00 欢迎&介绍 : Tom Verebes 2:15 阶段一: 城市形态组织进程 Eva CASTRO, Plasma 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伦敦, 北京 Juan DU,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香港 David GERBER, 美国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洛杉矶 Neil LEACH,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洛杉矶 …

23 July: Symposium Urban Formation

URBAN FORMATION AASH Symposium Wednesday 23 July 2014, 2-6pm AA Shanghai Summer School Hos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nghai Study Centre, Shanghai 298 Bei Suzhou Lu Hongkou District 200085 Shanghai, …

4月28日: 城市与身份

我是谁?在20世纪,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经常与国家有关。但事实上在今天,人们与国家的依附关系正在被淡化,很多观点认为人与国家的依附关系如非取代则将会被“国际身份”与“世界大同主义”的崛起重新定义。事实上对于这种关系最好的补充可以是向“下”看城市,而非向“上”,从国际层面来寻找答案。贝淡宁教授在讲座中将会讨论如下话题:为何城市被逐渐视为社区和身份认同的来源?怎样理解“城市自豪”或“爱城主义”并如何将其推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深“爱城主义”又将怎样在当下语境中被更好的解读?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毕业于麦吉尔大学和牛津大学。他曾在新加坡,香港和上海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经在清华大学教授近十年的政治哲学。他是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的最新著作《城市的精神-为什么城市特质在全球化时代如此重要》与Avner de-Shalit共同出版(普林斯顿出版社)中文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并于2012被评选为最有影响力的非虚构类作品。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国内外知名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 地址 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 北苏州路298号,近四川北路 地铁十号线天潼路站

28 April: ‘The City and Identity’

Who am I?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question tended to be answered with reference to a country. But nations are declining as a source of attachment, and many thinkers expected that …

4月26日:中国式造城在非洲

中国非洲的城市建设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只需要在Google Earth卫星地图上俯瞰非洲大陆你就能发现这些由中国建筑项带来的影响与改观。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不远处的Kilamba新城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项大型的城市开发项目将为50万人提供住房。这个项目由中国中信集团投资建造。在这一项目中出现的重复型住区建筑模式在中国普遍存在,不论是沿海厦门还是边疆喀什。 来自中国的建筑承包商,开发商和设计师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非洲的城市发展。那么这种向外输出中国式造城模式能否成功?中国能否将自身受益其中的发展模式成功输出?中国能否将这种高速度、大尺度的城市化带到非洲? 西行计划(Go West Project)的创始人Daan Roggeveen(香港大学/MORE建筑事务所)和Michiel Hulshof(Tertium)将对中国大型城市发展研究的经验用于学习中国模式在地理条件极为重要的非洲的影响。 Hulshof 和Roggeveen与城市中国杂志共同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国式造城在非洲”发布会将于4月26日下午3点在港大上海中心举行。 演讲嘉宾:黄正骊,Everlyne Otieno 和Daan Roggeveen。黄正骊,城市中国编辑,博士研究生关注肯尼亚城市与非正式住房。Everlyne Otieno任职于肯尼亚基苏木市政府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 地址 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 北苏州路298号,近四川北路 地铁十号线天潼路站

26 April: Chinese Urbanism in Africa

China’s visible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in Africa is substantial. One need only take a virtual bird’s-eye tour on Google Earth to catch a glimpse of som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changes …

4月24日: 超大城市,细小微粒

  4月24日周四,我们将有请来自北京META-工作室创始人王硕进行演讲。“超大城市,细小微粒” 王硕的讲座将从一系列的由日益城市化的世界所引发的冲突开始,并提问在这种自相矛盾中,如何停下来评估当下,理解、破译和诠释我们的眼前现实的城市文化。随后他将会聚焦在北京,当公众舆论正变得越来越沉迷于旧城历史保护的乌托邦的同时,社会发展的压力却使得城市经历着快速而大量的拆除摧毁。在毫不留情的错位现实下,胡同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失着,悬置于困境之中而没有有效的更新途径。在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间,他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引发了这一为期四年的城市研究项目-[超胡同]。该项目于2012年由他和联合策展人安竹共同发起,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合作平台目前已与众多城市规划师,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城市开发商和企业家展开对话,一同研究、揭示和展望这一在胡同中涌现的当代城市现象,并藉此揭示它所呈现的特质,以及投射未来的种种可能。 [超胡同]项目荣获了2013-2014年Graham基金会为美术领域高级研究项目提供的奖金。同时也得到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支持,并将参加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的平行展:穿越-北京。 王硕,建筑师,城市研究学者和策展人。在美国莱斯大学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并曾在纽约、鹿特丹(OMA)、北京(标准营造助理合作人)广泛从事城市研究及建筑设计。他于2007年成立META-工作室——作为一个当代文化平台,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建立城市研究和设计实践之间的桥梁的。 地址 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 北苏州路298号,近四川北路 地铁十号线天潼路站